无不让人折服于黄花梨的“东方神木”
北青网报讯 昨天“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不论是用黄花梨制成的犁耙等原始生产工具,还是精雕细琢的屏风、床具,无不让人折服于黄花梨的“东方神木”风姿。 昨天上午,位于首博地下一层的A展厅内,琴音缭绕,流水潺潺,上百件套黄花梨展品按照五大板块陈列妥当,向观者尽情展示着其坚实的质地、细腻的肌理和香馨的气味。 黄花梨生长在海南,其最初与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当然也离不开海南。本次展览就展出了海南原住民使用过的用黄花梨制成的生活和生产器物,如黄花梨捣米杵、臼、米缸、犁耙、墨斗等等。 而展览现场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明代的一件黄花梨画案。这面长214厘米、宽80厘米、高82厘米的画案,曾著录于《留余斋藏明清家具》。整器雄浑清爽,属明代平头案的经典样式。画案上摆放的一件高41厘米的明代黄花梨卷筒也是来头不小。卷筒为黄花梨文玩中的名品,过去一直被称为大笔筒。其似由黄花梨树兜随形剜刻打磨而成,仅边缘打洼起线。镂雕螭龙纹与素托构成底座,采用箍套卯合主体。因体量过于庞大,经会商认为应该是古时置于大型画案之上或临近放置书画手卷的卷筒。 此外,精致典雅的明代黄花梨玫瑰椅,明风明韵的黄花梨夹头榫独板翘头案,极为罕见的成对百宝嵌官皮箱及托盘,清代乾隆宫中的黄花梨僧帽式佛龛……众多珍贵的黄花梨艺术品,无不展示着黄花梨文化的魅力。 据悉,黄花梨是一种产自中国海南岛“黎峒”的珍稀木材,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特别在明代,黄花梨文化发展到了高峰。但是清中期之后,宫廷紫檀家具迅速取代了黄花梨,许多皇室用器从紫禁城迁移到圆明园,并随名园被焚而流散。上世纪四十年代,欧美掀起轮搜购中国明式黄花梨家具的热潮,八九十年代后又掀起新一轮的大规模外流,直至近年来,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明式家具,才开始陆续回流。广西黄花梨种苗批发:广西泰通农林专业合作社。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